渤海之濱,九河下梢。天津衛(wèi)六百余年城垣枕河依海,攬南北舟車之便,聚中西人文之萃。
8月9日,“何以中國·和合共生”網(wǎng)絡主題宣傳活動將于此啟幕,邀八方賓朋共赴一場文明對話,攜全國目光探津門、觀萬象,在歷史與未來的交響中,詮釋中華文明的深層肌理與現(xiàn)代氣韻。
津云新媒體以八集《邂逅魅力天津》短視頻為序曲,從“河海奏響歷史交響”到“休閑時光品味愜意”,鋪展出一幅河海交匯、古今交融的壯闊圖卷。這不僅是津派文化的盛裝亮相,更是中華文明“和合”基因的生動詮釋。
天津的城脈,深植于“和合”的沃土。
作為大運河與渤海的交匯樞紐,昔日漕運帆影里流動的不僅是鹽糧百貨,更承載著南北技藝與民俗的碰撞融合。楊柳青民俗文化館內(nèi),千余件年畫、老物件靜述著古鎮(zhèn)繁華:商賈云集的運河碼頭、市井巷陌的煙火溫情,無不印證著“舟車聚集,人文薈萃”的開放胸襟。老天津衛(wèi)那聲浸潤街巷的“二哥”,是家族倫理與市井智慧交織的獨特音符。
這片水土,總在包容中化解棱角,在共生里縫合間隙,終將“和合”之道鍛造成城市不息的脈動與靈魂。
“和合”二字,凝練著中華文明的哲學精髓。
《國語》有云:“和實生物,同則不繼”,差異中的和諧方能孕育盎然生機。天津的城市肌理,恰是這一古老哲理的生動具象:五大道歐式建筑與古文化街飛檐斗拱并立成趣,老碼頭工人雄渾的號子聲與相聲茶館里的會心歡笑交響共鳴。津派文化如海納百川——河海文明賦予其奔涌的魄力,商埠傳統(tǒng)錘煉其實用的智慧,曲藝民俗滋養(yǎng)其幽默豁達的性情。當“工商脈搏躍動時代”與“文博館藏守護文明”同頻共振,歷史非但未被現(xiàn)代性解構,反而在交融中淬煉為賦能未來的精神坐標。
傳統(tǒng)與創(chuàng)新的和合共生,在今日天津更顯磅礴氣象。
楊柳青木版年畫不再囿于門神灶王,而是化身數(shù)字藏品飛入云端,連接古今;民俗文化館以沉浸式場景激活塵封記憶,吸引年輕人從“圍觀者”變?yōu)椤皞鞒姓摺?。正如海河潮汐日日新,文明的生命力在于“茍日新,日日新,又日新”?strong>當“科技創(chuàng)新,賦能時代”的主題融入“津韻傳世,民俗生輝”的深厚底色,一條清晰的守正創(chuàng)新之路豁然開朗——守的是文化根脈與精神價值之正,創(chuàng)的是表達方式與傳播載體之新。
傳統(tǒng)在創(chuàng)新中煥發(fā)生機,創(chuàng)新因傳統(tǒng)而底蘊深厚。
此番盛會,亦是天津以“和合”精神擁抱世界的宣言。作為2025年上合組織峰會主辦城市,其“九河育城,海陸交匯”的地理格局,恰似中國與世界互聯(lián)互通的生動隱喻。從《邂逅魅力天津》的全球傳播,到民俗文化館內(nèi)國際訪客的駐足驚嘆,津派文化正日益成為“各美其美,美美與共”的文明使者。當天津的磚雕年畫遇見中亞彩陶,當大鼓書韻和聲波斯詩篇,“和合共生”的理念便超越了地域界限,升華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深邃東方智慧。
海河入海處,咸淡二水相激相蕩,終匯成浩蕩洪波,義無反顧地奔向深藍。這自然的偉力與和諧,正是“何以中國·和合共生”主題的絕佳注腳。從楊柳青的民俗密碼到上合之約的全球敘事,天津以其開放包容的胸襟證明:中華文明從未在封閉中僵化,而是在交流互鑒中生生不息。智能機器人在津門工廠里精準揮動機械臂,上合峰會的旗幟即將在海河畔高高飄揚,魯班工坊的藍圖紙在異國落地生花——這些生動的圖景,共同譜寫著“何以中國·和合共生”的天津敘事,這敘事已升華為人類命運共同體建設的恢弘時代樂章。立于新的歷史潮頭,我們當以天津為窗,觀覽中華文明兼容并蓄的博大胸襟;更當以此為帆,推動中華文化在對話世界的壯闊航程中,駛向更加浩瀚的和合之海。
河海相逢處,千帆共潮生。
津門一城的故事,映照著一個古老文明走向復興的永恒命題——唯有在差異中求和諧,在交流中謀共生,方能在時代奔涌中鑄就“各得其宜,共奏華章”的盛世交響。
文/靖曉紅 藺炳正